道教的根本信仰,以大道为宗旨,在其教义中常有“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的说法。有一位信士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大道去生成万物?这个问题看似荒谬,但却触及了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与思考。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大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无需质疑的事实。甚至有些人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一点,视之为理所当然。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阐述了大道是原始的一性状态,从其中产生阴阳二气,再通过阴阳交融产生和气,并最终演化出天地万物。如果一切都是自然演化,那么就不需要追问“为什么”。
这似乎提供了一种解释,即一切现象都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原因导致的大爆炸,这一点可以作为对“ 道 为何要生成万物?”这一理论提出的起点。这种理解认为,无论是从先天的大道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地球世界,都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过程,是同时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这里,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探讨这个命题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将“ 道”与我们通常理解中的生命体之间区分开来。“ 道 生 万 物”,其实是一种比喻,它把 “ 大 道” 从一种抽象状态转变成具体存在,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手段,将 “ 大 道” 生成出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意味着两个关键概念需要被探讨:
大 道 是什么?
如何理解 “ 大 道 生 出 万 物"?
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棘手。大祖传世五千言,其中核心思想仅仅只有两个字: “ 大 道” 和 “ 德”。在古人的语境里,“ 德” 是 ”大 道”的外延表现形式,而 ”大 户" 则是 " 德" 的本体。在现代社会,我们用一个人是否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判断他是否具有 " 有 德",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 " 有 户" 的人。而修身养性的悟 '' 戸'' 与修 '' 戸'' 也必须以 '' 德'' 为基础。这正建立在 " 有 户" 上。
《老子》书中讲到,大戊是个神秘而又难以捉摸的事务,被称作强名曰 '' 戸''. 这意味着尽管它存在于所有事务之中,却又无法真正捕捉或表达;虽然它没有具体形态,却能在每一个事务间都感受到某种深刻而不可见的情感。针对 " 有 戸 是 什 么?" 这个问题,大祖给予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虽然称呼为存在,但并非实体,因此只能领会,不可占有;
与所有事务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抽象形态,因此被称为空,使得真实存在(即 '' 有'') 之所以成为可能。
因此,有 ’’ 空’’ 只是在 ’’ 有’’ 之上的概念,是依赖于 ’’ 有’’ 而存在,因为有,所以才有空;因为有 ’’ 万 物'', 所以才有 ''
这样,就能明白 '', 在 '', 中'', 即 ‘‘ 空 生 于 不空 ‘’, 意味着所有事都来自于虚无之中诞生的。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问,如果世界原本虚无,为何会突然出现真实呢?
这是一个陷阱,也同样适用于 '', 为何要生成 '',? 预设的问题一样。任何事情从 "", 到 ", 都是不复制、粘贴,而是内在地连接但又无法看见、听到、抓住或占有的关系,这正如 '', 也就是创造和变化代表词。此处并不涉及叫做 "" 的某个客观实体创造了 ,, 而是在 ,, 本身持续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化,最终制造出了更多不同的形态。这整个变化本身,这整个演化过程,就是 ''.
而,, 同时既包含 , 又本原便含 , 将客观描述以及哲学推理结合起来,则可称之为 ''. 脱离 , 单独谈 , 则陷入玄奥迷雾般谜题;忽略 , 只纯粹唯材料主义、唯对象地讨论则失去了主客两方面结合点,从而否定了人们作为认识世界主体能力的人类自身意志力。
我们的修行,最基本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此使短暂的人生变得充满价值。这正是我提出命题 "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 的意义所在。(文章作者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