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信仰,以大道为宗旨,在其教义中常有“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的论述。有一位信士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道要生万物?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它触及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
在我们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且无需置疑的事实。然而,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探讨呢?《道德经》中的著名句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从一种状态分化出阴阳二气,进而生成和气,并衍生的天地万物。既然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那么我们何必去追问为什么?
就像我们对宇宙起源的一般理解,即一切皆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我们不再追问这一爆炸之所以发生。但对于“道为什么要生万物?”这一问题,其实已经指出了思考上的误区,即将“道”视作具有明显生命功能的实体,而非自然现象。
在这里,“ 道 生 万 物”实际上是一种比喻,是将 “ 道 ” 从无到有、从虚无到实在的过程比作生成。这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通过父母精血结合产生新生命的情景不同。在这种抽象表达下,就涉及两个关键概念:
什么才是 “ 道 ”
“ 道 生 万 物 ” 是如何发生的事情
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颇具挑战性。在五千言中传世,最核心的是两字—— “ 道 ” 和 “ 德”。在古代语境中,德被视为外延表现形式,而本体则是 “ 道”。因此,今天提到的一个人是否有德,便可称之为有 “ 道”。这正是在探寻人间社会文明中的价值观展现。而悟修也必须以德入手。
《道德经》描述:“恍恍惚惚,如身处梦。”故名曰强名曰命。此事如同存在却又不见真面目;既存未能执握;既空不能触摸。而此事又依赖于所有事都呈现出的那杳冥之态。针对其是什么的问题,答案简单明了:
虽称存在但不是具体形态,所以只能参悟,不可占有;
与众多形态不同,是一种抽象状态,因此称其为空,但这个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众多形状所显露出的存在。
由此明白,“ 有 生 于 无”,即一切事都是从没有变成有的过程。不过若这样讲,又会有人问,从空无开始诞生的世界怎么会凭空出现呢?
这个问题与前者一样陷入预设困局,无与有相对立,它们之间其实是一种状态性的关系。“ 有 中 生 有”,即从某个初始状态发展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不仅如此,每一次变化都是从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演变,使得每一代都拥有独特性质,这些变化本身便是代表着这种永恒变化力的词汇——“ 道”。
因此并不是某个叫做 " Dao" 的实体创造了世界,而是在天地之间一直不断演化进程,一直把各种各样的新形态带来。这场演化、生成过程就是 " Dao 生" 了。
同时,不承认 " Dao" 本质,只关注客观世界,没有主观认知参与讨论,就等于是否定人类作为认知世界主体能力。这意味着修行、悟行失去了意义。
我们的修行最基本意义,就是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而使短暂的人类生命变得充满价值。这才是提出 "Dao 生 万 物" 这个命题所要达到的目的。
(作者: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