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萍乡的傩面具,原有4000多幅,现存700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时期都有。
萍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其中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将先民们对神灵的偶像崇拜,对鬼魅疫疠的痛恨,通过面具的制作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摄力。傩面具传说傩面具的来源,有以下传说。
①、三位大将军杀尽邪鬼后,万民惧怕邪鬼再来,跪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立于半空,抛下牛角号一支说:请杨吴祖师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声仙号,我三人即刻降临。因其在云雾中,只见三人头面,不见身子,杨吴祖师为此仅刻出了三个面像。
②、一猎人在山上遇一野猪,被野猪引入山洞后,发现了一枚铜面具。
③、在玄武庙前的樟树洞中发现一铜面具,以后便据此制作木面具。
④、由于河里涨大水,获得了漂来一箱面具。
⑤、一飞鸟引人上山,见树上长出一枚面具,取下戴在脸上,便能手舞足蹈。
⑥、山洪暴发,从后山冲下来三枚石头面具,三元唐、葛、周,据此而制出后来的木面具。
这些传说,神化了傩面具,增强了傩舞的神秘感。艺术特色为香樟木所雕的萍乡傩面具在制作时,大都加上油漆彩绘,刻划出粗犷朴拙、庄严华丽的艺术形象。傩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形,对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层刻划,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如今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
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无一相同。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傩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制作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传承意义湘东傩面具的品种较多,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十多套程序。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雕刻工艺精湛,面具神态古朴,手法夸张,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由于手工雕刻出的傩面具技术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故湘东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如今,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进入傩面具的制作行业,促使湘东傩面具进一步市场化,由此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走向消亡。
另外,传统的傩面画谱多毁于各种历史中,现仅存一部完整的傩面画谱,因时代久远,损毁也十分严重。由以上种种状况可知,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