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是,辩论大师庄子不喜欢进行辩论。这是因为庄子与其他辩论家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世人通常仅关注表面现象,而庄子则站在无尽广阔的视角,用道的智慧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他认为,世间所谓对立、是非荣辱,在他的眼中其实毫无区别,因为这些都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源于人的心灵,是片面的和狭隘的。如果我们阅读《秋水》篇,我们将看到河伯在秋水泛滥时感到“天下之美尽在己”,而到了汪洋大海,他才意识到天地之伟大,而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因此,我们可以称这种被局限于一己私欲的心态为“河伯型”心理。
在前文中,庄子指出了人类热衷于辩论并根据自己的偏见来评判事物,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也无法揭示事物真正的本质。唯有借助“明”的智慧,从道的大境界出发才能深刻理解事物。
此次,庄子进一步探讨了认识论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借鉴先秦名家的“白马非马”和“指之非指”的争议,以此来阐述概念与实际之间关系。
庄子的言辞如此精妙:“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他用这样的语言强调了从一个概念出发去否定另一个概念,以及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去否定另一种不同的具体事物,都缺乏意义。而且,无需纠结于名称与实体之间分离相互独立,只需用万物一体视角看待世界就足够了。
最后,他提出:“天地一指,一万物一马”,这意味着你可以把整个宇宙比作一个手中的拇 指,你也可以把所有存在比作各种各样的动物或东西,但不管你如何命名,它们依然是那个宇宙,那些存在。这就是庄子的追求——既生同我而长久,又齐我而新老。他的话语传达了一种思想,即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过分计较彼此间、以及所谓正误等级,更不必固守个人独特观点去评断他人。此种万物齐一认识自然会推动人们抛弃对彼此差异、荣耀与耻辱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达到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状态的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