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念了九字真言被压得更厉害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於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无知前代哲王之道,以至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於此,我问道诸人,但见无一能达先贤。一日,我试览群书,有《道德经》一册,因便但观,其文浅而意奥,如同雾中望月,不知可通。

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并加以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每见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我悉视之,用心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便欲试注,以遗方来。但恐令后人笑,所以终未果。

又久之一时,看出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当此际,我们初定天下,大众顽劣吏弊,即使朝有十人弃市暮有百人仍为盗,此岂不应经中所云?

我乃罢极刑囚役,不逾年而朕心减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行用,如浓云霭覆山谷外虚内实貌态彷佛,其境又非如此。我方始知微旨,则又若皎洁月光沉澄渊镜中探亲不可得而扪抚。

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己象非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微旨。在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我着笔强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士志欤?

我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至根王者上师臣民极宝非金丹术也。故悉朕丹衷尽智虑意利后人特注耳在是月甲辰书成因为序。

道可名非常名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于行道者当行过常人的常路即非常路。而圣人处无为事行不言教老子笃已成大道己不再他为曰无为以不言教云不欲使民暴称扬耳故下文万物作而不辞生长万物但言其能也生长万物皆由自然法则然不能自主也所以古今君子必先修养精神然后施仁政于百姓亦然。

老子的治国理学与孔子的礼乐制度相辅相成两者皆基于“仁”和“义”的基础上区别在于老子的思想更加倾向于自然法则和个人内省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而孔子的思想更多地强调礼、乐等制度作为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与进步。这两种思想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很不同但是它们都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出既具备良好品质又能够有效管理国家的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