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道教医学经历了蓬勃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与医学的结合更加紧密,许多道士精通医术;二是道教医学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命门学说、心肾相交理论等;三是一些道教医家在本草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书大量引用了晋代以来的道教医学著作。兰茂所编辑的地方性本草学著述《滇南本草》也是 道教医学对本草学贡献的一个例证。兰茂不仅精通医药,而且对文学、绘画等也有造诣,他的作品如《性天风月通玄记》、《声律发蒙》等都有着较高的价值。
孙一奎则是一位受道教影响深刻的医家,他认为习医者应参考“道理”,并将其医疗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医学创作中,如《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著作。他还提出了命门——肾间动气论,对传统医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融合了道教思想的人物,他们也为传统中医疗疗体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如周慎斋提出的心肾相交、不交理论,以及傅青主和祝登元关于内丹炼养治疗的心得总结。这些都是明清时期 道教与中医疗疗体系融合的一个缩影,它们共同促进了传统中国医学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