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性自然流露抛却仁义枷锁 庄子马蹄中的内心呼吸

道性自然流露,抛却仁义枷锁 ——《庄子·马蹄》中的内心呼吸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齐 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一生死者已过半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以及对待他物的态度。人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者的感受和需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正如古人所说:“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多少仁人志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丧失了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老子曾经感慨地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即便是在今天,这些问题依旧存在。在一个不断追求个人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忽视了其他生物以及自然本身对于我们的影响和依赖。

韩愈曾经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明,即使有一匹天赋异禀的“千里马”,如果没有能够识别并发掘它潜力的人——“伯乐”——那么这匹神奇的动物也将被束缚于奴隶的手中,最终化作糟粕。不仅如此,那些未被发现或被误解的“常 马”也同样遭遇着相同命运,被迫适应主人的要求而丧失其自由与天性。

然而,在这样的世界中,也有人梦想着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能够回归到更原始更纯真的状态,与自然相处,与其他生命共存。这正如陶渊明所描述的地桃源,一片充满宁静与美好的地方,没有战争,没有争斗,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生活,无拘无束。

庄子的理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社会约束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提倡的是一种“至德”的时代,在那里,“民无忧惧,以天为刍狗,以地为刍牛”。这种理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却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有一种更高级的情感联系,可以让我们摆脱现有的压迫与限制,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卢梭说过:“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了一位神仙,他因情感平静和对事物无知而成为圣贤。而那些由法律和智慧制定的规则,却往往破坏了这种原始的情感连接,使得人们变得更加疏远与孤独。在这样一个纷扰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找到那份简单纯真的自己?

岁月流转,如同河流一般缓缓前行,它带走了所有过去的事情,将它们沉淀于历史长河。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对未来保持清醒的心境,对现在保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