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圣人得以久存。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已矣;皆知善,其不善已矣。在乎有无者同出于一源,不易者同致于一境。在乎长短、上下、音声、先后者各显其妙,而万物并育以为和,以往复归于常,则可谓大哉!故曰:“圣人偏安,无为而治。”因时制宜,使民自然得其所欲,从事于未发,而功成身退,不假誓言,以信立世,则百姓自化於仁智,而国乃兴焉。
两种版本虽异,但义同。河尚公版更显明了“万物作焉而不辞”,表达更具体。而帛书修正版则文采斐然,更添几分儒雅。此篇选取帛书修正版阐述。
首句指代全体人类,“天下”、“皆”、“知”。二句说明人们对“美”与“恶”的认识,以及对“善”的理解。“斯”,语气助词,“已”,表示已经知道了。这两句话的意在说明所有的事物都来源于对比,如鲜花与败叶之间的区别。
第三四句解释了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困难与容易达到成功的比较方式。一件东西是否长或短,要看它放在哪个参照点上,一件事情是否高或低,要看它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声音单调或复杂会产生不同的旋律,一方面事物先后顺序也是因为它们共同向着某个方向发展,这种互动又依赖又互补,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五六七八句描述了君王如何运用这种智慧去治理国家。他不会直接干预事务,只是根据事务本身发展规律进行安排,让人们自然地遵循这些规律去做好事业。他不会通过语言直接教导他人,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学习。这就是一种把握世界运行法则的方式,使人们明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最后两句总结说,当一个国家按照这样的原则运转时,它就像拥有这份高尚品质的人一样,没有争夺功劳,因为这是他的本性。这一点,与我们这个国家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