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道术,原以无为则无所不为,无欲则刚。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以顺物情、任自然为宗旨。圣人之所以生也,是虚凝玄道;圣王之所以成也,是功成降迹。
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则彝伦乃备矣。衣食者,为民本;老弱孤寡者,为民意,则民理亦然。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则泽及百姓。明於本数系於末度,则仁义法名并显。
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此明而在数度者,在《诗》、《书》、《礼》、《乐》中可见。在《易》、《春秋》中更有其深奥。此皆古史传述之法,不仅限于文字,更在于心性与行为的体现。
然而,天下大乱,因为执守陈迹而无法统一。大众各信偏见,而不能都举。因此,大众失去了澹漠的心态,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好恶,而国与国之间的政教差异日益显著。
虽然如此,一曲之士尚未能完全了解宇宙间的美德和万物间的关系,他们只是分别分析,却不能将两仪中的美德和万物间的智慧融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各自只看到了自己的一面,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难以达到真正理解宇宙万象的大境界。而这正是内圣外王的真正意义所在:既要内心修养又要外出治理国家,这需要一种超越个人的、全面的智慧来实现。但由于世人纷争分裂,不愿意放弃私见,因此这种全面的智慧很难被人们接受和实践。
后世学者往往忽视了这个根本点,也就是没有看到天地之间纯粹且简单的事物,以及古代伟人那朴素而真诚的大局观念。这导致了道术成为世界上的分裂力量,使得人们更加离散,从自然本来的状态走向混乱与紊乱。而那些试图用绳墨(即仁义)来矫正自己的行为的人们,却又因为过度追求财富而陷入奢侈浪费,最终失去了节俭与勤劳精神,所以他们对于前人的典范未能保持恪守,不敢轻易触碰这些已经被历史证明了价值的事情。不知晓的是,这些都是为了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比如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某些人物,如墨翟、禽滑厘,他们虽然犯错,但最终还是能够悟到正确方向,并努力修行,即便是在错误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能够不断学习并改进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效仿。但遗憾的是,有许多后来的学者却没有能像这样深刻地理解这些重要原则,所以他们就像是盲目的旅客,只能随波逐流,而不是掌握方向的人类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