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弗恃,不居其宜,是以弗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好之物,其丑恶乃见矣;皆知良好者,以其所未能者见也。有与无同生长,有难易并臻长,有高低并存丰,有音声和鸣先后随恒然。此圣人居无为,而导万物顺自然,无言而教化,无始而致功,不居其功,是以常存。
两版本虽异,但意旨相同。在河尚公版中,“万物作焉而不辞”一句表述更具体,更明白。而在帛书修正版中,加多了“也”字,使文风更加优雅。这次,我们将采用帛书修正版来阐述。
“天下”,指世间所有的人。“皆”,都知道。“知”,了解。“美好”,指那些被普遍认为的漂亮、优秀的事物。而“丑恶”则是它们的对立面,“未能”的意思是没有达到某种程度或标准。在这里,它们都是为了彼此存在的比较关系,即使它们互补又对立也是如此。
接着,“有与无同生长”,即存在与不存在一起产生变化,这就像困难和容易在成功完成之后才进行比较一样。一件东西是否长或短,要看它放在哪个参照点上,一件东西是否高或低,要看它放在其他什么事物旁边,看看哪一个会显得更多或者少一些,就像鲜花需要败叶作为背景一样才能显得更明显、“音声和鸣先后随恒然”则说明了声音之间的和谐共振,以及事物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规律。
最后,“圣人居无为,而导万物顺自然,无言而教化,无始而致功,不居其功,是以常存”。这句话讲的是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他不会亲自参与到具体的事情里,而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去做安排,让人们自然地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如果他直接用语言去教育人民,那样就会显得过分,他应该通过他的智慧让人们自己明白怎么做才会更好。他不会因为创造了什么事情就要求回报,也不会因为他的贡献得到赞扬,当事情已经达到了成功的时候,他也不急于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样的人总是不争夺荣耀,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离开这个位置。这一点,与我们的国家格外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