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美若弥勒菩萨俊雅亦自有来历

《道德经》——美丽与丑恶、善良与不善,皆源于这本书

第二章: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不始而有,为而弗恃,不居而功成,以弗居,是以万物莫肯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则恶乃其所生;皆知善,则又何须臻?有无一同生长,有难易并见成,有长短互对照,有高下各得盈,有音声共鸣,有先后并循序,无往无反,是以圣人守静坐观,无所施谋,与世独立,无言教化,使民自觉其进退,而自然应机。此则非徒空言,而实心法也。故能致百姓安宁,此非仁者不能也。

两个版本虽异,其意寓然。一在于河尚公版“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弗恃”,帛书修正版中用“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使文风更显简洁流畅。在表达上,更注重语言的优雅与平衡,一般句子中增多了“也”的使用,使整体文章更加具有韵律感和艺术性。

首句解释:此处指出天下的众人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好,即便存在着丑陋的事物,这些丑陋事物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美好。而对于事物的优秀,也是因为它能够比起那些缺点来显得更加完美。

第二至三句阐述:“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先后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必然规律。这意味着每个事物都在一个既定轨迹上运转,并且这种轨迹是不变的,就像自然界中的四季轮回一样,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都需要彼此作为参照来理解自己位置和方向。

第四至五句说明了圣人的行为方式,他不会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事务管理当中,而是在背后通过一些隐晦但却深远影响力的手段去引导人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去行动。他并不需要通过明确的话语来教育他人,只需把握住事情发展的大趋势就足够了。他既不会主动寻求个人荣耀,也不会占据功绩,但他的这种超凡脱俗的心态却让他成为其他人物无法企及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似乎从未曾出现过,却又被历史记住,从未争取过,却又获得了永恒的地位。这正如古代智者常说的那样,“名誉不是我追求的目标,它只会跟随我的脚步。”

最后一句强调的是,由于这些圣人的品质,他们即使没有留名于世,也终将被人们铭记,因为他们身上蕴含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最终决定了他们身后的尊严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