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他们奠定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得以广泛实践。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这一时期,“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的主张,形成了道教养生理论,对以后道教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是秦汉时期,这一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成型,尤以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最为系统。西汉初期,黄帝将医学、哲学、卜辞等引入其中,使得道家成形,也开创了道教养生文化的先河。如今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教之祖非老子一人,而是黄帝才是真正创始人的,所以被称之为“黄老之术”。
第三阶段是在西晋至唐末期间,这一段时间里,形成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几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和实践,以及内丹与外丹混合。此期间著名的人物如葛洪,他从预防为主思想出发,将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长寿的手段,并提出了胎息法。在他所著《抱朴子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此外,还有陶弘景,他辑录了许多养生的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四阶段是在宋元明清这三个朝代里,由于练气成为主要手段,有南宗北宗两派出现,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宋朝的时候,如孙思邈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一些医药书籍,其中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这些书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很高的地位。而在元朝的时候,如王玄览对练气状态下的特殊生命功能进行研究,为后世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第五阶段则是在近现代,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科学,我们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紧密联系的一面,无欲则刚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比如通过冥想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训练,以达到更好地平衡心灵与身体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