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在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通过科举考试,以文学茂才一等之姿官至上大夫,时年仅22岁。后因遭遇权贵的排挤,他放弃仕途,全身心地投入到玄学的研究中。在终南山深造多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玄学的精髓,还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世俗名利产生了厌倦之情。
张廉夫是一位在当时非常有名的才子。他对玄学的研究深得其精义,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官场产生了厌烦感,最终选择“弃职入道”。这一决定并非偶然,它是基于他对生命短暂、浮躁世界观念的一种反思,以及他内心深处追求精神自足与超脱尘世诱惑的心理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道士曾经是仕途上的佼佼者,但他们都因为某种原因或被点化,或悟到事物本质,从而放下功名,与世隔绝。在张廉夫这样的背景下,其选择修行更显得顺理成章。
张廉夫来到了崂山,在那里他不仅建起了“三宫庵”和“三清殿”,也栽植了一些树木,这使他成为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之一。他的两株亲自栽下的桧柏至今仍然生长良好,是崂山古树中的佳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继承了他的遗志,他们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当时太清宫已有一百余位道士,其中包括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师,他们共同致力于传播和发展道教思想。这一切无疑增强了崂山作为一个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为后来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