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被钟灵神秀的中岳嵩山环抱的地方,历代道家代表人物中的精华之选——潘师正和体玄先生共同绽放着他们的光芒。前任新天师教主寇谦之曾驻足嵩山三十年,开创了一代教风,并成为国师,使得新天师道传遍北方,而后继承其衣钵的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则是在嵩岳驻足五十年,扇动了茅山宗风,最终使其传播至天下;连皇帝皇后也驾临嵩山,以询问道法,这种声望几乎与国师不相上下。然而,寇谦之和潘师正最终的结局却大有不同:寇谦 之去世后,其新天师道很快便销声匿迹;而潘师正则死后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影响力永远流传不衰,为后人提供了深思的问题。
隋宫玄坛上的拜名師盛况,那个时代,有一个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出身的人物——潘 师正,被认为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修炼者。他出生于公元584年的隋文帝开皇四年,在一大家族中长大,但他的童年充满了离别与牺牲。当他十三岁丧母,他以孝子之姿守墓,这份情感深刻到了极点。
在信仰道教、诵读《道德经》的母亲教育下,潘 师正成长为一个对真理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在大业年间,当时著名的刘爱道来到赞皇,他见到了潜心修炼、拥有奇特双手过膝的手段者的潘 师 正。刘爱 道欣赏他的才能,将他带往洛阳,与王远知一起学习、三清真诀等高级秘术。王远知对 潺 的评价是:“这位少年能骑乘三清上界奔驰的大马,没有你我更合适。” 随即就要拜 刘爱 道 为老师。但刘 爱 道没有立即同意,而是让 潺 去寻找真正能够帮助他达到高层次境界的大智者。
随着时间推移,大业七年的某一年,一场征战结束之后,炀帝召见了王远知,让他居住在宫内置玉清玄坛上。这是一个重量级的荣誉,让整个朝野都知道了他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次偶然之间发生的事情:当刘爱 道引荐 潺 时,无意间触动了 王远 知的心弦:“今日又添一人,这是我所授的大圣事。” 不久之后,就这样度化成了第三十四代茅山宗宗主。而且,由于 王远 知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将尽,便告誓命,要让 潺 在北方弘扬茅 山 宗,不留遗憾。
于是,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王远 知向 炀帝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并且指定 中岳嵩阳观作为培养 潺 的最佳地点。这就是为什么 杨广在隋朝开皇十二年,即592 年的时候派人迎请 王 远 知到扬州问道,而 后又回去,却再次回来,是因为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其中包括接待来自南方来的许多学者和修行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关于如何理解宇宙与人类关系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状态的情况解答。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内丹外丹法以及呼吸吐纳等方面的情节描写,它们似乎是在暗示一种更深层次对于自我提升和精神世界探索的一种追求方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是一股强烈渴望,将个人精神追求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个人成就与世界救赎这一宏伟目标。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从而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