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道观中修道入门心法与描绘神仙的道教美术相融合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股深厚的道教文化呢

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它以我国古代的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同时吸取了佛教的某些组织形式。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艺术家与工匠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无状形象”,以及《道德经》的“道常无名”和“朴”,阐述了“道”的神秘性和不可见知。因此,在开创之初,道教并不注重形像,没有对偶像的崇拜。

南北朝时期是神仙崇拜开始盛行的时候,也是佛教礼仪对道教产生影响的一个时期。这时候,佛教造像和绘画艺术的大发展,对于后来的道教美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者陈国符在其著作《道藏源流考》中提到:“宋陆修静亦为此形。”这说明宋代已有神像出现。而北魏太武帝时,有人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这表明早在晋末之前就已经有过类似的活动。

自南北朝起,“所以存真者系想圣容”,故以丹青金碧摹图形像。用丹青金碧描绘神仙的圣容,是一种虔诚礼拜,并且相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福祉甚至成仙得 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需要,神仙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庞大,不仅包括三清尊神,还包括玉皇大帝及其官员,以及地方性的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此外,还吸收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如西王母八仙等进入体系。

这些被赋予特定经历与能力的人格化典型化的地位,与其相应相貌形成了一套模式与规范,这是区别于一般美术的地方。在制作上,一般遵循一定规则,如依经具仪相,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装饰黄裳金冠玉冠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等颜料;真人不散发独角戴芙蓉飞云元始冠等;衣服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物偏斜。否则将会遭受鬼神罚人,即僭滥而祸可无乎。

木雕制作过程也十分讲究,从选材到开斧仪式,再到装脏点眼,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确保所造作品具有真正的宗教意义。而在选择吉日良辰进行点眼时,还要伴随诵经礼拜,以显示其超自然力量。此外还有一套关于使用各种香草珠宝符咒等物品来避邪防虫蛀并增加作品威力的手续,使得最终成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充满精神内涵的事物。

从南北朝以后,由壁画造像是反映体现出一种独特风格,最终演变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当下我们所称呼的一种特殊类型:原生态宗族壁画,它融合了大量民间信仰元素,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块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