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嵩山的钟灵神秀之地,潘师正——新道家代表人物,以其智慧与修为,点亮了物品背后的奥秘。他的故事,与前任国师寇谦之相似,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寇谦之虽留下一代教风,但最终逝世后,其新天师道迅速销声匿迹;而潘师正不仅扇动茅山宗风,更使其传遍天下。
潘师正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的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家境世代官宦。他五岁丧父,母亲带他回老家相依为命。在信仰道教的母亲教育下,他早年便诵读《道德经》。十三岁守墓时,他以孝子闻名远近。
大业年间,刘爱道发现了潘师正的卓越潜质,将他带到洛阳,并引荐给王远知。这位王远知曾受炀帝召见,在宫内置玉清玄坛,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茅山宗主。他对潘师正赞誉有加,最终授予他三清教法、真诀和灵宝道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远知预感隋朝将尽,请辞归隐,让潘师正在北方发展茅山宗的事业。此刻,他与刘爱道一起回到中岳嵩阳观,不久又迎来了一位陈州宛丘人刘道合,他们共同隐居双泉岭嵩阳观。
在这段期间里,潘師正深入研究三清教法,以及佛理和儒义,以期融会贯通。他还精研内外丹法、呼吸吐纳等技艺,以达到仙境。在这里,他完成了一部自己认为是完美的仙谱,并致力于传播茅山宗法门,不断宣扬弘扬这些知识。
唐高宗虽然体弱多病,但听闻刘道合能炼九阳还丹,便决定在嵩山建太乙观让他居住。不久,又亲自召见刘道合,并通过他了解到了潘師正。高宗对他的敬意溢于言表,上元三年,即请他制作佛书。但即便面对这样的荣耀机会,潘師正仍然以“无为”拒绝,而非为了功利目的接受邀请,这种高洁的心志深深打动了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