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的传人经过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等多位高僧的努力,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到了唐代,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名士被皇帝召见,他们离开了茅山,这导致了经法的断续和遗失。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祖先李弘曾任江夏太守,被迫迁居至广陵。为了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他改姓李。在家世尊儒的影响下,李含光自幼便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学术于江都一位先生,并且深受其影响。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道达二十年。后来,他又移居嵩山继续修炼。在那里,他认识到了与他同样修行的人物之一——司马承祯。这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他们共同学习黄老之术,对彼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司马承祯去世后不久,玄宗即召唤李含光到洛阳进行问询。玄宗对他的智慧和见识感到非常惊叹,并且邀请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司马承祯留下的事业。在那里,他更加勤奋地研究和传授经典,并且逐渐恢复并整理了许多散失或丢失的手记秘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宗发现茅山上的道教正在衰落,因此他命令中使带着皇帝玺书前往茅山,请回李含光。当时期内,由于政治原因,一些禁令被颁布,其中包括禁止采捕鱼猎,以及任何吃腥的人不得进入这些地方,以保护这片净土不受污染。
最终,在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玄宗下诏让李含光回到京城,但在那之前,他拒绝接受任何官方职务,只愿意继续自己的修行生活。此外,当有人想通过食用肉类来获得长寿时,而这种行为违背了他们所追求的事实纯粹性,那么就必须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真正的精神境界。而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古人的追求以及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独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