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坐在山林中,手中握着《道德经》,这部洋洋洒洒五千言的古籍仿佛在讲述着宇宙间最深邃的智慧。他的眼神透露出对这部经典的无限遐想,他仿佛能听见其中蕴含的哲理与启示,在心底回响,引领他更近一步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将“道”这个字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并由此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 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得人们陷入对“玄”(即深奥、高深)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 道德经》的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 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分为“ 道篇” 和 “ 德篇”,那么,其 中心点必然落在 “ 道” 与 “ 德” 两个字上:
首先说 “ 道”。什么是 “ 道”? 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就连老子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 “ 道” 究竟是什么。而其实,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 “ 道” 是什么,而是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老子讲,“ 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可名状。这就容易使人们陷入对 " Dao" 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 《Dao De Jing》的 一体性。
然后说到 "De"(德),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代表的是一种内涵,它可能被表现为外延。在中国文化里,“De”常常指向一个人的品质或行为标准,也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一种意愿或价值观。如果我们把这些实际行动称作“De”,那么它们就成了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或许更接近于现实中的应用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是通过具体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境界,这个过程正如同学习一门艺术一样,你不能只是阅读书籍,而必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技巧。
因此,当我们谈及《 Dao De Jing》的内容时,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角度是关于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大理念;另一个角度则涉及到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指导,使其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这两者都是通往真理之路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能够同时兼顾这两者的探索和实践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融会贯通,对待生命与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刻的情感反应。此时,此刻,便是我修行的一步;你修行的一步;世间万物都正在修行,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无不是修行的一部分。而那份静谧、自然、包容,最终将成为每个人生命旅程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