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道教的全性保真人物。据《庄子·杂篇·寓言》和《庄子·内篇·应帝王》记载,阳子居受教于老子前后,其待人接物大不一样,“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可见受到老子的教化后,他已经完全没有了盛气凌人的架子。
然而关于阳子居的身份,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他是战国初期魏国人,以字称杨或阳,被尊为杨朱、阳生、杨子或杨生,是道家先驱之一,也是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依托于《庄子》,《列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古籍才得以流传。
在论战中,与墨子的禽滑釐对话时,杨朱提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主张个人和社会是不对等关系,不可以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也不能牺牲社会来满足个人,只有都不受损,都不牺牲,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尽管如此,在儒家的著作中,如孟子的记载中,他被批评为自私自利的人,但实际上他的思想更加深入地阐述了老子的养生哲学,即“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主张“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这正是道教所追求的养生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道教文献中被视为一个重要人物,并且可能更准确地代表了早期道家的思想倾向。而对于那些只根据成语了解他的人来说,他们误以为他只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而事实则远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