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精髓,绘于《道德经》第一至八十一章间,抒发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的深邃理念。道教信仰众多神仙,上达三清四御,下及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皆有所祀。而其根本教义,以“道”与“德”为核心。“道”乃无形无象之物,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至高真理;而“德”,则是指此“道”的实践与体现。道教认为,“宇宙”出自“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宇宙观点源自老子之口述《老子想尔注》中的话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这里将太上老君视作“道”的化身。
在这宏伟的宇宙体系中,“德”与“道”同构,为一体,而非二者相对。《自然经》言:“得者谓得于果。”此即指通过修炼达到内心纯净,无私,无欲,从而实现了个人的真正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阴德阳德”的区分也成为重要范畴:阴德隐匿个人不被他人所知的善行;阳德则是公开可见且被社会公认的一种善行。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人们必须遵循“清静”的原则,即在一个完全放松、毫无干扰的心态中寻求真理。这一点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得到明确表述:“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因此,在修养方面,“寡欲”、“不争”,以及保持一种朴素节俭和恬淡寡欲的心态,被看作是实现内心平静和外部顺应自然规律的关键。
最后,不忘提及到修养工夫中的先天后天差别,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这也是古代许多哲学家的共同追求——长生久视之路。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那最高尚的人格境界——成仙,而这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远见卓识的人类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