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探索智慧之谜,解读圣经之韵
第三章: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他们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就不会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尊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难得之货:珍视难以获得的财物。
③盗非盗:窃取财物不是盗窃。
④见可欲非见:不要显示出能引起贪心的事物。
⑤虚其心实其腹:让民众心里空虚但肚腹充满。
⑥弱其志强其骨:削弱竞争意志但增强身体力气。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认为,不推崇过于优秀的人,以免人们因为追求名声而产生矛盾;也不重视那些难以获取的财富,因为这样会导致人们为了抢夺而犯罪和背叛道义。此外,不要让人们看到能够引起贪婪或冲动的事情,这样可以避免内心混乱。通过这样的方式,即“虚其心”、“实其腹”,即在思想上保持清醒,但在生活中保持丰富,从而达到社会稳定。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拥有知识和能力却还未成为领导者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感到害怕并且不会进行任何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最聪明最精明的一些人,也无法破坏这个秩序,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管理方法。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指出,不推崇过于优秀的人,以此来防止人民之间因为嫉妒和对抗而发生冲突;同时,不珍惜那些很难得到的手段,这样可以阻止人民因缺乏这些手段而变得暴躁甚至犯罪。不让人民看到能够激发他们欲望的事情,也就是说,让他们对这些东西持一种淡然态度。这正是古代圣人的治国哲学,即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事情,而这恰恰达到了真正治理国家应有的效果。如果我们现在去寻找并尊敬优秀人才,并且炫耀宝贵的手段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事物,那么结果将是大家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从而陷入了一种不断争斗状态。而如果我们采取与前述相反措施,则可能造成精神上的疲惫和身体上的衰败,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失去了支撑力量。不过,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境界,即既没有知觉又没有渴望,那么即便是在智慧最高峰处,我们也无法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进行复杂策略,所以这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而当所有这一切都运作良好时,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为”,从而实现了国家长久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