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之道王祯农书中的孝弟力田篇士明仁义学本农赡衣食耕本教民传承农业智慧与道德修养

题文诗:孝悌力田,古人何为而并言也?孝悌为立身之本,力田乃飬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盖自民受天地之和以生,无不有是理,有是气。爱之理为仁,宜之理为义。自其仁而用之,则亲亲为孝;自其义而用之,则长长为悌。这都是得于良知良能的素质,每个人都共享这一点。

然而,他们的气质却有清浊的区别。清者为士,而浊者则是农、工、商。士以明示仁义;农以赡养衣食;工以制器用;商以通货贿。这四种职业,全都是天所设,以相互资助。此法度由圣人树立,其品节制定,以教化和约束,使天下的人们,都能穿上衣服吃上饭,对待父母敬老爱幼,对待兄长尊重友好。这就是他们教导我们的根本。

在古代,有井党庠,有遂里序,有私塾。在新谷入时,小子开始入塾,在冬至前四十五日后出塾。在聚会时射箭饮酒,将正当位读经典;散开时就从事耕作,因此天下无人不愿学习耕作。大诗云:“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即汉代力田科的旨意帝舜圣人的万世永言,他提倡孝行,不加多余,只在历山耕作。而伊尹训诫:“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在莘野耕作。他还指出冀缺、沮泽、桀溺等地的人们,也都依靠耕作者过活,因此天下少有人放弃劳动。

周官大司徒说:“考其德行道艺先孝友。”这是汉代对孝悌科最终判定的标准。国家的事务,最根本的是由士来掌握,其次重要的是由农来维持。而农民虽然生活简朴,被草垫坐着吃粗粝饭居住蓬草屋逐牛羊戴星月归,与父母一起劳动儿子跟随哥哥工作公家负责税收征役私家照顾父母育儿后余数结婚姻交邻里保持淳朴风尚,没有比農更好的。但对于技巧高超商业经营赢利转徙无常那些人来说,他们必须认真考虑终极养生的原则和朋友间的情谊,因为他们总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即使社会需要这些人才,但圣人们并不特别强调农业生产。此所以古时候崇尚基础忽视末端,这样教育人民首先要强调的是孝顺与弟兄之间的关系,其刑罚制度中也特别重视不守这个原则的人类行为,加倍注重一个人如何正确地站稳自己的脚步。当一个人生下来宅院荒凉但得到里里的帮助,当他死去没有牲畜祭祀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棺材也不织布,不参与社会活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游荡懒惰的人呢?至于瘖聋跛残侏儒各按照自己的能力生活,那些身体残疾或无法从事任何工作的人至少还有什么事情做之后才能吃饱,更不要说完全失去了听觉视觉运动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