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诗:孝悌力田,古人何须而并言也?孝悌乃立身之基,力田乃养生之本。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自民以天地和谐之气而生,每个人都有理性,都有情感。爱的理是仁,行为的理是义。在仁与义中行己,亲亲为孝;在义与仁中行己,长长为悌。这都是从良知良能自然流露出的,每个人都共享这一点。
然而,这些气质并不相同,有清有浊。清者称士,而浊者则分工商三业。士以明示仁义;农以丰富衣食;工制器用,以通货贿。此四民皆天所设,以互补于彼此。
圣人的法度定了品节,用以教化,使世间万物衣被足食、尊敬长辈、尊重师长。而最先于士开始教育,最重于农进行培养。士在学问上立足,而农在耕作上立足,所以士位居首位,而农次之;工商位于下,其轻重顺序昭然可见。
古时,有井党庠遂家规,有私塾子弟入读至冬至后出门学习。一年一度聚会射箭饮酒正礼读经法;散开后回归耕作,无一不学农业。这正如《诗经》所云:“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即汉代力田科的标准已然确立。
帝舜圣人历久弥新,对“孝”字尤加推崇,他曾在历山耕种。他对伊尹说:“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他便在莘野耕作。他还提倡其他地区,如冀州、沮水等地,也要如此耕种。但那些不肯劳动的人,却依旧过着奢侈生活,他们不懂得勤劳致富的道理。
周朝官员大司徒说:“三年考察德行艺能,然后再考虑孝友”。这就是汉代关于“孝悌”的科目标准已经确定了。当我们谈论国家大事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使人民安心稳定,其次才是如何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发展经济和文化。而这些资源主要来自于土地和劳动力的开发,所以农业是基础,是根本。
当人们活着的时候,如果没有土地可以种植,就得交出粮食作为税收。如果没有工作就必须提供军役服务。当人们去世时,如果没有孩子供养,那么就需要政府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财产,那么就只能得到最简单的葬礼。如果不能自己做饭,就不能请客吃饭,这样才能保证大家能够温饱。此外,即使身体残疾,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来维持生活,这样的社会才算完善。
因此,从古到今,“无为将无所不为”的原则一直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份生命中的辛勤付出,以及每一次努力向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