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解孝悌本性与实知礼节之要在社会的农桑通诀集中

。古代汉代虽去远,立下了孝悌力田的规矩。高帝曾经命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以重租税使他们困苦;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让子孙入仕,这都是为了尊崇农业而抑制工商业。到了文帝时期,社会风俗日益奢靡,公私财富不断减少,贾谊建议上书给予提醒。文帝被其言语感动,便亲自耕种并籍田。他曾经颁布命令说:“孝悌是天下的大顺,是国家大治的根本。”又赐予力田帛两匹,并按照户口比例设立常员,让他们成为榜样。

唐太宗也颁布了一条命令:“民有现成产业者,不得转为工商;工商的人若放弃现有的产业转为力田者,则免除其调配”。这些末流之辈虽然对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古人就已经开始加以抑制,更何况后世更是如此,他们不顾人伦、懒惰无为、衣食过度奢侈,用有限的物资供养无用之人,而官吏们却不但不加以抑制,还进一步赞扬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不耕作,那么百姓就会饥饿;如果一个妇女不织网,那么百姓就会寒冷。如果一位男丁耕作,那些坐着享受的人想要避免饥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位妇女织网,那些坐着穿衣的人想要避免寒冷也是办不到的事儿。饥寒交迫切于民生,而人们依靠这点来养育父母、教育孩子和送葬,也都没有来源,因此想要教会百姓孝悌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因此,我们说:“仓廪充实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农夫遭受饥寒之苦,却看到那些游惰之乐,从而羡慕它们,即便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工具去追随那些游惰的人。这对于人民来说,又岂止是一次简单的逐末行为?孝悌是本性所固有的,是应该由每个人承担起力的田园工作。但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产业,并且失去了本性的那份纯真,也许这就是他们原本就该如此吧?因为人们往往迷失于流行风尚,被外界诱惑走向错误。

如今国家屡次发布命令,如有人勤劳务农、增强家计,并且能够表现出孝友精神,就可以从社里举报,由乡县官员考察,上报给上级官员,每年终结后再进行核查奖励或处罚。而对于那些游荡懒惰的人,如果社里训练无效,就要向县府报告,让他代替其他人的劳役。这一系列措施深刻体现了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使得牧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将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通过奖励来鼓励大家勤劳致富,最终达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般人自然能有“闵行”(即敬畏)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都能像尧舜时代一样谨慎小心,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状态。此外,“脩其本以胜之”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长久有效的心理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