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为而无不为:王祯农书之孝弟力田篇深度解读
士明仁义学本,农赡衣食耕本教民,孝悌各食其力。题文诗:孝悌力田,古人何以并言?孝悌乃立身之本,力田乃养身之本,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自民受天地和气以生,无不有理,有气。爱之理为仁,宜之理为义,从仁行则亲亲为孝,从义行则长长为悌,都出于良知良能的自然法则人人共同。
然而,这两者的气质却有清浊之分。清者乃士,其用以明德行仁;浊者乃农、工、商,其用以赡衣足食、制器作物、通货易贿。此四民皆由天所设,以相互依赖。
圣人制定法度,规范品节,以教化导,使天下百姓衣饱而安居敬老尊长。这是因为在士先行教育的基础上,在农稳固生活的保障中,我们才能共同享有温饱与社会秩序。而古代便已如此安排,每个家庭都要种植谷物,为子弟提供私塾教育,一年一度入学新谷时子弟才开始学习;冬至后五十日即告结束。在聚集时习射饮礼正齿位学习教法;散开时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天下没有不懂得耕作的人。
《诗经》云:“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正反映了汉代对力的田产科的考核。而帝舜圣君万世以来提倡孝道,并且自己亲手耕种历史上的历山,而伊尹则强调“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并实践于莘野。而其他地区如冀州缺水沮洳等地,也有人专注于耕作,因此他们也被称作“善耕”。
周官大司徒评选三岁以下人才首先考察德行艺能,然后再考虑到孝友,这便是汉代对“孝悌”的科举考试标准。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对于那些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他们都会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尊重。
至于那些瘖聋跛脚断肢侏儒等残疾人,他们虽然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参与生产,但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社会互动,并获得应有的待遇。不仅如此,即使是完全失去能力的手足耳目,也会受到社会保护和关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四民(士、农、工商)各凭其力来维持社会运转,是一场巨大的协同效应,是一个完美的心灵与身体之间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