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闾丘露薇地域歧视背后的民俗特色有哪些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城市归属感并非由出生地或居住年限决定,而是建立在对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认同上。孩子们往往以家乡为自己的身份标签,他们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因为他们出生和成长于此,就像那个香港孩子自信地说自己是香港人,即便他父母讲普通话、未曾真正融入广东文化。

用语言或出生证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显得狭隘且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改变居住地点,因此大都市如上海、香港等地的人口种类日益丰富。我回忆起十七年前跨过罗湖桥时,那时我只有一个身份——香港人的身份。而现在,看着身边的人纠结于是否要拿特区护照,我不禁开玩笑说:“有选择真是太痛苦了。”

尽管我很少考虑歧视问题,但我明白它无处不在,并且作为一个曾经无意中歧视他人的观察者,我知道即使心理强大,也无法抵御制度性歧视带来的挫折感。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就能感受到上海人对于“外地人”的优越感,这些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散,当我大学时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相处,更是我意识到世界之大的广阔以及个人知识浅薄所致。

现在,每当听到有人利用地域歧视寻找优越感时,我只能感到那个人心胸狭窄,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得学校里的借读生,他们虽然从小就是我们班的一员,却因为户口问题被分隔开,在我们准备中考的时候他们突然离去,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让我深刻理解其对个体影响之巨。

虽然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上海人,但这个城市已经与我的生活脱节,因为我的家已经不再那里。我清楚知道需要关心这个城市,以及为它做点什么。如果每个人都不愿意参与,那么享受这座城市给我带来的好处将从我的生活中消失。而作为居民,我们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尊重别人的爱。这座城市既不是所有人的,也不是没有任何人的,它依赖于每一位居民的心动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