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56个民族传统节日闾丘露薇解析地域歧视文化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地域歧视”的复杂性。尽管我拥有一份许多人羡慕的北京户口,但我的一个朋友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同,这是一项艰巨且困难的任务,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归属感通常简单而直接,基于他们生活的地方,而非父母的情感纽带。

另一次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这种歧视的现实。我和一位朋友在纽约共享了美好的时光,她带着孩子去唐人街用餐,那里被香港服务生询问她的籍贯。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自己是香港人,但对方最初反应是不可能,因为他认为没有广东话就不是香港人。这让我思考起了语言、出生地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以及这种界定是否过于狭隘和复杂。

随着时间推移,大城市的人流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有人能够自信地说自己只会待在一个地方。这让我回想起17年前,我拿着单程证跨过罗湖桥,明白自己只有香港人的身份,因为我在上海失去了户口。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香港面临选择——是否要申请特区护照,我忍不住开玩笑说:“有选择真是件痛苦的事情。”

虽然我过去很少考虑歧视的问题,因为我认识到它无处不在地存在,而且也曾无意中进行过歧视。但即便如此,当制度性的歧视影响公平机会时,即便最强大的心态也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从小,我就体验到了上海居民对于不会讲上海话或来自其他地方的人的心理优越感。这些观念随着年龄增长消散了,特别是在大学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相处后。我学会了宽容,并理解世界之大,我们所知之微。

现在,当听到人们使用地域作为理由来贬低别人时,我觉得那些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其实很可悲,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所了解的是太有限。记得小时候班上有几个借读生,他们虽然长大于此但因为户口问题被分隔开。在我们开始准备高考的时候,他们突然消失了,这种制度上的偏见对个体造成影响深远。

尽管我仍然自称为上海人,但这座城市与我的联系已断绝。我家已经不再那里,所以我清楚地知道需要关心这个城市的一切,而不是仅仅享受其给予我的好处。如果每个人都不行动,那些好处将从我的生活中消失。而如果每个人都能更爱这个城市,就像尊重他人的爱一样,那么我们的共同生活空间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