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无欲则刚王祯农书披露孝弟力田篇第三诗解读士明仁义与学本农赡衣食之道教民各尽其力

成语无欲则刚,王祯农书解读《孝弟力田篇》第三诗,探索士明仁义与学本农赡衣食之道,教民各尽其力。题文诗:孝悌力田,为何古人并言?孝悌为立身之本,力田为养身之本,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自民受天地和谐之气而生,每个人都有理性,也都有气质。爱的理是仁,宜的理是义,从仁出发用以行善,是亲亲为孝;从义出发用以行善,是敬长为悌,这都是得于良知良能的自然状态,每个人都同此所悟。然而,他们所承载的气质却有清浊之别,清者乃士族,而浊者乃农、工、商。这四种职业各司其职,以互补天下。在圣人的法度中,有品节的定制,用以教育和养育,使天下的每一个人,都能穿衣食物,与亲友保持礼仪。

士君子先在学习上立足,而农夫则在耕作中寻求生计。因此,在社会结构中,士的地位最高,其次是农人,然后是工商两业,上下分明,本末顺序昭然可见。在古代社会里,有井水、党庠及遂家的制度,让人们生活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还设立私塾,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

新收获入仓时,小童才开始进塾学习,一年四季轮回,即使到了冬至,也要持续学习五十余日。此外,还要练习射箭与饮食礼仪,以及阅读教诲法则。而散居时,则投身于耕作中,因为世界上没有不愿意学习农业的人。

诗歌赞颂了黍稷丰登的情景:“黍稷嶷嶷(音尼),攸介攸止,我国髦士。”这正应指汉代对农业生产的一系列考核标准。而帝舜这样的圣人历久弥新,他提倡孝道,无论是在历山还是莘野,他都强调了“立爱惟亲”、“立敬惟长”的原则。

周朝大司徒曾说:“三岁考德行”,即汉代对孝悌科目的要求如此严格。他认为世间万事最重要的是让士君子先行于他,而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忽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者的贡献。大多数家庭依靠土地来维持生活,而这些土地需要不断耕作才能产出粮食。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崇尚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同时又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

古时,当有人因贫困无法施肥他们会提供谷物给予帮助。当人们因为战争或疾病失去收入时,他们会被征召到战场或送往军队服役。但当他们死亡后,如果没有遗体供奉,那么祭祀就不必进行盛大的活动。如果没有墓葬或者棺木,那么就不会进行复杂的丧葬仪式。如果他们没有蚕丝来缝制衣服,没有帛布来制作棉絮,那么就不会举办任何庆典。如果他们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会被视为懒惰的人类。不仅如此,即使手脚耳目均已失去功能,只要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继续存在,就仍旧能够享受到生命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能力,并且努力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