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北省平乡县东马延村见证了300余年悠久的传统——源于明末清初的乱弹戏。这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河北土生土长的一大宝贝,在冀南地区庙会中,它不仅是主角,还能决定其他戏曲是否能够开场,以显示对它的尊重。这就是谭明刚所说的平乡乱弹,一个被誉为“老大哥”的地方戏。
我听到谭明刚随意吟唱:“打五更设早朝君王登殿……”这两句歌词瞬间将我带入了乱弹世界。在他口中,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至今三百年。他的家族六代人都参与过这种地方戏的演绎,其家谱记载:谭文玉十二世祖走遍南北,学艺多才,在表演中融合昆曲精华,创立了东马延乱弹艺术雏形。
就像其他戏曲一样,乱弹行当也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性格和表达方式。“平乡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男女唱腔既有假声拖腔,又有本音咬字,最具特色的女腔尾音翻高时发出的‘ou’音儿,就是我们所谓的“带吼”。
除了丰富的声音表现形式,东马延乱弹还拥有众多板式和曲牌。除主体板式之外,还有许多辅助板式,如“大开门”、“小开门”、“上千梯”、“唢呐皮”、“扬州调”等100多支流传至今的曲牌。在2013年,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认可,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乱弹来自乡野,生长在民间”,历经世事变迁,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艺术形式,谭明刚与同伴们利用各种机会义务教授爱好者,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且,从2017年开始,这些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纳入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美丽而复杂的情景。
回忆起往昔,我想象那座用竹席搭成的小型戏台,那棉油灯滋滋冒烟,与朦胧光晕中的乐器清脆相映成趣,再加上彩衣飘飘吸引着台下的观众……赵连军今年50岁,但他眼中的神气和自豪依旧如新。他讲述的是那个年代,他曾参与过那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表演,那时每一次举办都是节日一般盛况,对于这样一个深受喜爱的地方戲来说,它确实值得我们珍惜并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