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乡传承300年的乱弹宁舍饺子宴也得看这份中国特色民俗文化

在河北省平乡县东马延村,源于明末清初的乱弹戏传唱了300余年,这份中国特色民俗文化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谭明刚,代表性传人之一,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精湛的技艺。他说:“宁舍饺子宴,乱弹也得看。”这是对这一古老剧种尊重与热爱的一种表达。

“打五更设早朝君王登殿……”谭明刚随口清唱了两句,让记者仿佛置身于乱弹的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情怀和历史底蕴。据他介绍,乱弹在东马延村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年,其家谱记载:明末清初,十二世祖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表演技巧,在表演中掺揽昆曲精粹,为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奠定了基础。

同其他戏曲一样,乱弹行当也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平乡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谭明刚指出,“男女唱腔是本音咬字的假声拖腔,最有特点的是女腔尾音翻高时发‘ou’音儿,我们都管这叫‘带吼’。”

除了优美多样的唱腔外,还拥有众多板式和丰富曲牌。除主体板式如“慢板”、“二板”、“快板”、“散板”,还有许多辅助板式,如结合“大开门”、“小开门”、“上千梯”、“唢呐皮”等流传至今的大量曲牌。这一点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充满新意,不断吸引着观众。

2013年,平乡乱弹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其价值的一次认可。但即便如此,“随着时代变迁,有些青年不再愿意接班,使得后继无人的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这种地方戏曲文化,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义务给爱好者上课,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从而确保这一文化能够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