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55个少数民族风俗闾丘露薇解析地域歧视文化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城市归属感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同,这一过程显得尤为艰难,因为孩子们往往将家和城市紧密相连,尽管父母可能只是暂时居住在那里。孩子们简单而直接地将自己归于家乡,而他们的认知比成人更为单纯。

我还听闻了另一个故事,在纽约的一次经历中,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唐人街用餐,被香港服务生询问其身份,孩子自信回答“香港人”。然而,服务生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广东话,即使如此,他们仍旧被视作香港人。这让我思考了关于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的问题,以及语言、出生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待城市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在过去,我们可能会坚定地认为自己只属于一个地方,但现在,大都市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舞台。十七年前,当我跨过罗湖桥时,我意识到只有香港这个身份。而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特区护照方面犹豫不决,我忍不住开玩笑说:有选择是何其痛苦的事情。

我很少考虑歧视问题,因为我知道它无处不在,并且曾经也无意中歧视过他人。不过,无论内心如何坚强,如果制度性的歧视影响到了公平机会,那么即便最坚强的心灵也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体验了上海人的心理优越感,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我曾有一些负面印象,比如认为“外地”或“乡下”的人不守规矩,不爱干净。但随着大学生活和认识来自全国各地同学,这些观念逐渐消失了。当我们从狭窄的小世界扩展到更宽阔的地球,我们学会了宽容别人,不再由外界赋予的标签所限制。

现在,当听到有人利用地域歧视来寻找优越感时,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可悲的情景,因为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所了解的是太有限。我回想起小学时代班上的借读生,他们虽身处上海,却因为户口问题与同学分离。在准备高考前,他们突然消失,留给我深刻体验制度上的歧视对个人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

虽然我仍然自称上海人,但已没有与此城息息相关之情,因为我的家已经迁至香港。我清楚明白,只要我们都关心这个城市,它给我们的好处就会持续存在。如果大家都不做点什么,这些好处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消逝。我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选择漠視,但请尊重每个人爱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