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士是一辈子的吗王祯农书孝弟力田篇第三诗解

当道士是一辈子的吗?王祯农书:孝弟力田篇第三诗解

古人何以并言孝悌与力田?孝悌乃立身之本,力田乃养身之本,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自民受天地之气而生,每个人都有理性,也都有自己的气质。爱的理性是仁,行为的理性是义。从仁实行,即爱亲为孝;从义实行,即敬长为悌,这都是来源于良知良能,是人人共有的道德基础。

然而,这些气质各异,有清有浊。清者即士,以明示仁义;浊者则农、工、商,以赡衣食、制器用、通货贿。这四种职业,全由天所设,为互相依存。圣人制定法度,界定品节,以教化民众,使他们衣食足而又谨慎礼貌,如同一家人一般。

士基于学问,而农基于耕作,因此士位居上游,农次之,工商在下。但轻重缓急,一目了然。古时,有井党庠遂,有序皆塾。此时新谷入子弟始入塾,再过冬至四十五日后出门学习射箭和正齿位读经典。在散开的时候,则去耕作,因为天下没有不学习耕作的人。而诗中说:“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便是汉代力田科的规定。

帝舜圣人万世而下,更强调孝莫加焉,而耕于历山;伊尹训导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而耕于莘野。他人的情形如冀缺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都以耕作为生活基础,所以天下不乏不愿意耕作的人。

周官大司徒曰:“三嵗考其德行道艺先孝友”,即汉代孝悌科就是这样。这说明了天下的根本事务第一要务是士,其次才是农。而农虽然辛苦,却被蒲茅吃饭住蓬草逐牛豕戴星带月父母子女兄妹随公奉租税给征役私养父母育妻子余财结亲邻里淳朴风最好非農也。

至于工逞技巧商操赢余转徙无常终究还要考虑到养生的原则友情必需满足但总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虽世所不可少却不是把这个放在农业上的圣人们也是如此古时候崇尚基本抑压末端教民首先要讲的是孝悌制刑也重视不忠不顺对待老幼的严厉教育当一个人活着宅无粮就得拿里布屋无粮就得出粟税无职事者就得出征役死后如果没孩子祭神也不需要牲畜祭物若未曾种植也不用盛大的仪式若没树木也不需棺材若未蚕织亦不能穿服这样的教育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充满意义和尊严再来看看那些瘖聋跛断侏儒们如何享受他们的一份安稳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