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离古未远,立孝悌力田之科。高帝诏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惠帝虽弛商贾禁,但市井子孙仍不得仕官,以崇本抑末。至文帝时,风俗靡漫、公私匮乏,贾谊上疏言事,文帝感其忠诚,便亲耕籍田,并诏曰:“孝悌乃天下大顺也。”赐力田帛二匹,让民众率意导向勤劳。
唐太宗亦有诏:“民有现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工贾舍现业而力田者,则免其调。”此等法令旨在提倡农业,使社会安定富强。
然而,在后世的社会中,这些法规并未得到完全执行。末流之民依旧享受着不务正业的乐趣,而对他们的经济支持反而日益增加。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奢侈生活,而忽视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国家不断颁布相关法规,如“勤务农桑增置家业”,但效果有限,因为许多人依然选择不务正业。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到庄子的无为思想,将心灵放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应当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耕种或养蚕——来维持生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衣食所需,从而更加明白礼节与荣辱之间的关系。
最终,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当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自然规律,无为地生活于世间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社稷兴盛。这就是《王祯农书》中的道理,它指导我们如何通过无为思考来改善我们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完美无瑕。而这,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并实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