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此来教育他们的行为;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允许子孙入仕,这是为了尊重农业根基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日渐奢靡,公私财政越发紧张。贾谊上书提醒国君,其言深被文帝所感激。于是文帝亲自下田种植,与百姓同甘共苦。他颁布命令说:“孝悌之道,是天下大顺之美德。”并派出谒者慰劳赏赐。这表明了力田对于民生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其支持。
唐太宗时,又有新的诏令:务农的人,不得转为工商;那些已经放弃本业转向力田的人,则免除他们的徭役。这体现了对末流之民的一种理解,即使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人,也有它们存在于世上的价值。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依然懒惰、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到困惑。一个不耕作的人,就可能导致饥饿;一个不养蚕的人,就可能导致寒冷。如果人人都能耕作和养蚕,那么饥饿和寒冷就可以避免。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个人不能独自承担所有工作,而另一方面,如果一群人都坐着享受生活,那么没有一人去耕作或养蚕,这样的社会也无法持续下去。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衣食充足后才能谈论礼节荣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人的举止让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他们宁愿离开土地、丢弃农具去追随那些无所事事的人。而这些无所事事的人,其行为似乎正被推崇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孝悌应该是人类固有的本性,而力田则应该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职业,并且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品质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说这是他们本来的样子?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它来自于流俗中的一种迷惑,让人们迷失方向,最终落入这一境地。
今天国家不断发布诏令,如勤于农桑增添家产、守护家庭关系、表现出孝友之心者,将得到奖励及认可。此外,对于游荡懒惰者,也会由社团进行训导若听从则好,或则上报县官罚以劳役。这一切都是为了教化人民,使其遵循仁义,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出贡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存与繁衍。这就是古圣先贤希望通过教育培育出的理想状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