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解孝悌本性之固有力田本业当为仓廪实知礼节心无欲则刚在社会中的体现

【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此来教育他们的行为;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容许子孙入仕,这是为了强调农业之本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日益奢靡,公私之间财政困难严重。贾谊上书进言,他说:“我们应该回到耕作之初,让民众以力田为生。”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亲自下地劳动。他颁布了一道诏令:“孝悌是天下大顺的美德,我们要奖励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唐太宗时期,又有一条诏令:务农者不得转行做工或商业,而那些已经放弃本业转向力田的人,则免除其赋税。这一政策旨在鼓励人们致力于农业生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却认为这些末流人物对于社会依然有所贡献,即使古人也曾试图抑制他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这些末流人物又重新出现,他们懒惰、不负责任,不仅自己的衣食不足,还影响到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上层官员反而没有采取措施去抑制他们,而是纵容甚至赞扬他们,这让人迷惑其为何如此做。

一个人的不耕种,就会导致饥饿;一个妇女不织麻就可能面临寒冷。如果一个人耕种,那么大家都可以坐享其成;如果一个妇女织麻,那么大家都能穿得暖和,如果想避免饥饿和寒冷,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饥寒交迫,是民众生活中的常态,它们无法获得基本生活所需,没有来源,因此想要通过孝悌来解决问题也是无望的。

因此,我们说“仓廪实足,然后知礼节”、“衣食足足,然后知荣辱”。这不是空谈吗?农夫受尽饥寒之苦,却看到游惰的人快乐,便羡慕他们,最终抛弃了自己的土地和工具去追随这些游惰之人。这对人民来说是一种害处,更何况只是逐末作而已?

孝悌,是人类天性固有的品质,力田,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事业。然而,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职业,也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品性时,他们是否真是这样定性的呢?其实,他们被流俗所误导,被其他邪恶力量所引导,从而落入了这样的境地。

现在国家不断发布命令,对于那些勤劳致力的农桑家户进行奖赏,对于懒惰不肯努力的人则予以训练,如果拒绝接受训练,则会受到官方批评并遭受罚款。此举深刻体现了古代圣人的教化思想,使得牧民能够遵循仁义原则,与自然界协调共存,为养育后代提供物质保障,从而达到良好的家庭关系与社区秩序。此外,此举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因为它鼓励人们投身于农业劳动中,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工作价值观念的一般认识,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此策极富远见卓识,将带给世间无量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