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魅力千年天籁回响在社会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古琴,天籁之音在中国民俗文化论文中回响:社会中的雅玩与文化传承

古琴,不是扬琴、月琴、胡琴或提琴,而是特指那一门悠久的艺术。梧桐制成面板,梓木为底板,长三尺六寸五,头前有岳山,背后有龙池和凤沼,脚下踏着雁足一对。它的十三个徽位象征了一个完整的一年——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七根丝弦轻抚之音,如玉碰玉般悦耳动人,让人听之如同天籁之音,是每位弹奏者内心深处的声音。

古琴原本就被称作“琴”,直到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成立音乐研究会,将其命名为“古琴”,以区分其他类型的乐器。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大学经常举办公开或半公开的古 琴演奏会和讲座,将源自伏羲时代的音乐艺术带入现代大学殿堂。而在此之前,这种美妙的声音只能在文人的书房间或深宫之间私享罢了。

然而,在明清时期,一些达官贵族和文化精英开始收藏并学习这门艺术。在北京,这两群人汇集于此,因此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纽带,使得古 琴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财力还是资源,都吸引了众多名家名曲。

北京也有着收藏古 琿 的传统,即使这些达官贵族自己不会弹奏,也会珍藏几张名曲。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一方面当做珍稀文物保存。这座紫禁城里藏有数百张实用及装饰性的铁琵琶、铜琵琶等各类乐器,其中大多数深藏于角落,比如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圣遗音。而一些民间收藏的佳品,如唐代九霄环佩,上面刻有苏东坡亲笔题写诗,被故宫博物院收录入库。

除了作为乐器外,更是一件高级工艺品,但又不同于其他 古董,它既能发声,又能变化,只要装上弦,就能演奏出美妙而复杂的旋律。这一点正体现出了“今”字底下的那个“今”的意境——即生命永恒地更新自我,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新的创造过程。

《风宣玄品》中的插图之一,是根据1279年的原稿1539年刻印制作出来的一个双面插图,而这些传统谱子只标明左手按弦和右手弹指法,并不标明音调或者节拍,因此不同的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旋律,这也是为什么说这种不可重复出现的心灵状态,或许正是那些隐藏在“今”字中的奥秘所体现出的魅力所在。

因此,对待这门艺术,我们不能仅仅看其表面的声音,更应该去探索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而对于那些真正懂得如何修缮维护这项艺术的人来说,他们能够从中听到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声音,那就是千年的回响,用来表达最深层次的情感,用来寻求最真挚的心灵安宁。在这个不断变迁的大都市中,有这样一种声音,它总是在静谧的时候唤醒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暂时忘却繁忙,与世隔绝,在这样的瞬间,我们才能真正地聆听那属于过去但又活跃于现在的一切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