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魅力千年天籁回响于社会纵横

古琴,天籁之音千年回响于社会纵横。其面为梧桐,其底为梓木,长三尺六寸五,有岳山、龙池、凤沼与雁足相伴。十三个徽位映照着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的轮回。七根丝弦,如玉碰玉,弹奏出悦耳之声,让人如听天籁,是古琴者心声的体现。

从伏羲时代起,这种音乐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北京作为古都,与这段历史紧密相连,从明清时期开始,就成为了名琴和名家的聚集地。这不仅因为文化传统,也是财力支持,使得这里成为收藏和研究古琴的中心。

紫禁城内藏有许多名琴,不仅实用乐器,还有装饰性的铁琴、铜琴、石琴。大多数名 琴深藏于角落,其中包括充满传奇的大圣遗音,以及著名的唐 琴九霄环佩,上刻苏东坡诗句。此外,一些原本民间收藏,后来才被故宫博物院收入囊中。

《风宣玄品》中的插图之一,在1539年按照1279年的原稿刻印,这展示了当时的艺人的精湛技艺。而传统古 琴谱只标记左手按弦和右手指法,不标示音符或节奏,因此同一谱子不同演奏者的表现极为不同,每个人都是创作者。

修理琶曲也是一门艺术,小修小补用朱砂涂抹裂纹,大修则需开膛破肚。一位高级工匠能感知到每张琶子的变化,并根据理解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他必须懂得音律与木漆工艺,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这样做,而不懂的人慎而行之。

弹 琴讲究半甲半肉的手法,用指尖触弦,但又不能过刚或过柔。在瞬间接触弦,便无法分辨是甲还是肉。这需要境界,对于掌握此道的人来说,他们的心境高贵,他们只在三五知己之间分享这份雅集,即使陌生人出现,也不会轻易展露心声,因为那里的声音无处逃脱,它透露出情绪、心思甚至气质与品性。

近年来,在繁华都市里,琶曲越发流行,有职业演奏者及教师,更有人以爱好者身份追寻它真谛。那飘逸的声音给予忙碌市民片刻宁静,让他们体会到淡定的力量。如果只是学曲子,那么琶曲真正传递的是理念:淡泊远志的情感表达、大美之音的纯化灵魂。不少曲律简洁,却蕴含天地之声,更是心声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