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雅玩中的首选,不仅是乐器,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象征。它以梧桐为面,梓木为底,长三尺六寸五,有岳山、龙池和凤沼之象,便有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十三个徽位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每一根丝弦都能激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玉石相碰般悦耳动听,让人仿佛听到天籁之音。
从伏羲时代开始,这种音乐艺术就一直流传至今,而在北京,它得到了新的生命。在这里,古琴不仅是一种个人喜好,更成为文人书斋或宫廷间交流心意的方式。北京作为这两种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使得自明清以来,与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京还有着收藏古琴的传统,那些达官显贵即使自己不会弹也要藏几张名琴,一方面为了附庸风雅,另一方面当做古董保存。一如紫禁城里的名琴,不仅有木制实用琴,还有装饰性的铁、铜、石等多种类型。历代留存下的名琴,大多数深藏于紫禁城角落,比如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圣遗音。而一些民间收藏,上世纪50年代后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如最著名的唐九霄环佩,都被认为是珍品。
然而,不同的人对同一谱子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演绎,这正体现了“活”的性质。不论修复还是制作,一张真正好的古琴都是需要不断维护和调整的心灵伴侣。而弹奏时,只需半甲半肉的手法,即可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从而展现出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不只是弹奏者所拥有的,也同样适用于听者。当那声音进入心中,与内心某个叫“松弛”的机关共振时,便能开启一种安宁状态。而那些懂得此道的人,他们内心高贵,是难以轻易分享给陌生人的。
近年来,在繁华都市中,随着职业演奏者的出现以及更多爱好者的加入,对于这片纯洁而又美妙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但无论如何,最终目的并不在于曲子本身,而是在于理念——淡泊远志的情感抒发,以及纯化灵魂的大美之音。这正是民俗文化魅力的体现,它通过最少的声音表达最深邃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