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山区深处,彝族群众以包谷、洋芋为主食之外,还会辅以荞麦、大米和各种豆类、薯类等。他们的饮食文化中,荞子与燕麦被视为古老而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悠久的历史中,荞子不仅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也曾作为贡品被送到朝廷。而燕麦面则是彝族传统节日祭祀祖先时必备的一份美味佳肴,其营养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包谷自清代便在彝区广泛种植,由于其高产耐旱特性,在当地得到了热烈欢迎。它可以磨成细沙与大米一起煮饭,或磨成糊状制成粑粑,不仅如此,它还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酒和糖,以及粉线等多种食品。
洋芋同样在许多地区扮演着主食或副食品的角色,其中威宁、赫章和六盘水一带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洋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通过烧煮还是同包谷饭一起蒸制,都能让这块黄金色的小球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除了这些主食之外,蔬菜和豆类也是彝族饮食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如酸菜红豆汤,这是一道经典开胃菜,以木姜花调配,更增添了一丝独特风情。此外,他们也喜欢吃砣砣肉,即猪肉片,用来招待宾客,而榨兜——冻好的猪脚、耳朵或尾巴,是一种冬季时节才有的美味小吃,将冰凉透顶与辣椒搭配,让人难以忘怀。
过年期间,无论是在腊肉还是血豆腐上,都有着严格的制作工艺。而赫章和威宁一带,则特别擅长制作火腿,用可乐猪作为原料,再经过精心熏制,最终形成了那令人垂涎三尺的威宁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