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民俗是怎样在赣南四个时期逐渐生根发芽的故事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赣、闽、粤三地交汇处,有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汉民,或因逃避战乱,或因经商或投亲靠友,逐渐南下而形成居民群。与当地土著居民不同,他们是外来迁入的客户居民,这个群体就被称为客家民系。

经过了四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中原汉民迁徙赣南的大规模历史事件有四次,每一次都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变化紧密相关。

第一阶段是在南北朝和宋末时期

这段时间里,赣南最初居住的人们,是来自于百越之族,而秦汉时期,由于控制了闽粤一带,中央政府曾派遣重兵驻扎在此,从此开始与外来迁入的汉民混居。但真正的大规模迁移始于南北朝时代。

这一时期进入赣南的人们,其祖籍主要分布在中原,也有一部分来自江东和西蜀。在进入赣南之前,一些先后停留在了赣北、赣中的地方,有些则先在福建邵武、宁化停留过,还有的先去江浙,再转移到赣东、中,最终定居在了赣南省域内。这一波移民大多数原因是为了避开战乱。

第二阶段是在元至明代中叶

这一期间进入 赢南省中的客家族群较多。这批人主要来自于其他地区,比如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流失,使得田园荒废。于是明初统治者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移民屯田,以恢复生产力。这批由北向下的移民原本也是来自中原的地方人士。

第三阶段是在清代前半叶

这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是从闽、粤及以往所说的“交界”区域来的居民上溯到他们祖辈,大多也源自于古老的地球中心——中原。

这一段时间里更多的人选择聚集山区尤其是龙南、定 南、高州(今全 南)、寻乌以及上犹崇义西部和兴国瑞金会昌安远等县市。而对比着这块土地上的早期流落者,这一波进来的新移民数量相对较少且分散更广泛,但总体来说并不算太高级别的一次大的运动。

第四阶段是在清末及随后的初年

最后一个重要时间点,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系列更小范围但持续不断的小型性质移动,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期间从江苏皖浙地域涌入难 民,以及同样抗日战争结束后又有潮汕难 民涌入这些人们很多被迫离开家园而前往他乡寻找安全。在这些难 民中,有许多选择将自己的身影留在地面上的城市,如成都或者天津;另外一些则选择回到故乡或者找到新的归宿地点,那里的生活环境更加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