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的十大民居类型中竟然有客家村

你知道吗?客家人在南非的奋斗史竟然如此精彩!从被运到印尼,再经由季风漂流至非洲,到成为南非当地和华人中的领衔者,这段旅程充满了不易和坚持。300年前的“流放”让客家人触摸到了南非,而100多年前的一次“传说”则让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经过胼手胝足的努力,他们扬名南非。

据史料记载,1658年,便有华人包括客家人从中国被运到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再被运抵南非,登陆该港口前往开普敦当“劳工”建设基地。随后,由于生活所迫,有梅县、福建等地的客家人远渡重洋,经虎门乘木船南渡,随季风漂流到印尼婆罗洲西岸坤甸,再来到毛里求斯、南非等非洲地区谋生。

1870年后,梅县等地的客家人开始大量进入南 非,他们有的以“卖猪仔”的形式进入,有的是从毛里求斯等地辗转来到伊丽莎白港挣钱,也有的是听信了“金山”传言,在约翰内斯堡寻找黄金机会。那些时代的人们,即使面对困难,也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异乡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如今,在这个曾经是他们落脚点和集散地的伊丽莎白港,只剩下不足千人的客家人口。但早期,这里却是客家的重要聚居区。一位英国船员回忆录中写道:船还没靠岸,就有中国人和黑人划着小船,向他们叫卖衣服、鲜肉、蔬菜和水果。而前往约翰内斯堡淘金或采矿的客家人,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每天只能打几百米深的地底矿洞,但契约期满后很多留下做小生意。

到了1919年,已有将近3000名梅县等地的客家人才分布在伊丽莎白港、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德班等城市。当时,只要伊丽莎白港市开设的小杂货铺中,就有一半以上是由客家的商贩经营。而约翰内斯堡市中心也出现了第一条唐人街,不少店铺由来自不同地方的 客商经营。

然而,当种族隔离政策实施时,大部分商户不得不离开市区,只能选择搬往郊区或返回祖国。这一政策导致老唐人的街只剩下十多间店铺。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这些限制才逐渐放宽,让东方亚洲及香港移民重新投资贸易,并且一些来自香港及广东省籍居民以及其他华裔与本土合资建立企业。在这一波新浪潮中,如李铿发这样的成功人物涌现,他创立并领导了一座煤油炉生产厂,为其品牌"熊猫"产品赢得了市场认可,并迅速扩展至整个国家乃至邻国市场。

1994年的民主变革为更多追梦者打开了大门,那些来自梅县惠州的地方父母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机遇。在这场转折点上,一些勇敢的人决定投身于未知的大海之中,与众不同的眼光与诚信精神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最终成为了富裕阶层中的佼佼者之一。今天,他们不仅成为社会上的翘楚,更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心连心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