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道家的影响颇深。他将“道”理解为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则,并认为个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自我完善。他的弟子颜回曾经向他请教如何修身,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即做到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老子的《道德经》是最早系统阐述道家哲学思想的著作。在其中,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干预民众生活,让人民自由发挥,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这也体现了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以柔克刚”,即通过柔软来对抗刚硬,用平和来对抗暴力。
庄子的思想更倾向于自然主义,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一致,而不是试图征服它。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提出了许多寓言故事,如被吞入鱼腹、变成蝴蝶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本质应当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列夫·托尔斯泰,在西方世界中,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引用孔子的教导,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尼古拉·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以及后来的俄国革命期间,都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思。
张载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心性独照论,即主张通过内心之光去直观真理,不依赖外部事物。这与老子的“知者不言,不知者殆言”有相通之处,它们都强调的是一种超越常规逻辑思考方式,更接近直接感悟或直觉上的理解。
黄庭坚是一位唐代诗人,同时也是非常了解易经(又称《易經》的)的人。在其诗歌中常常能够见到他对于易经里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进行巧妙运用的情形。黄庭坚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身的心性决定,而不是由外部环境所左右,这种观点符合着某种程度上讲是基于道家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基础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