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书的名称在建国后才被正式确定,而在那个时代,它们曾经以不同的名字流传于世,如“光棍溜子”、“三槌鼓”、“三把刀”和“讨饭歌”。这些名字如同那些悠扬的音符,在淮河流域回荡着,成为那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遗产。锣鼓书的唱腔灵活多变,以民间小调为基础,自由地演绎出一种充满韵律感的声音艺术。首尾部分有着固定的旋律,而中间则是无限创新的空间,一种说不尽、唱不完的情感。
它的词汇主要依赖艺人的口头创作,没有固定文字记录,只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句式和字数上也有着极高的灵活性,七字句成为了其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从单人到两人,再到伴奏、伴舞、多人联合表演,锣鼓书展示了其无穷可塑性的魅力。
早期,“三把刀”的绝技已经失传,现在留下来的老艺人们也逐渐消逝,但由于及时挽救,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重新认识并得到发展。汪宏云、徐小芳和周丽等人成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传承者,他们在词本创作方面还有沈晓富、杨德成,以及音乐创作方面有黄锦璧、朱援朝等人相助,使得这门古老技艺得以继续繁荣。
今天,我们还能够欣赏到这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小品,它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还不断地吸收新元素,为现代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这就是锣鼓书,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故事,用自己的节奏打动着每一个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