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胎掐丝珐琅技艺,自十三世纪起源于宫廷,至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它是一种集多种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包括青铜铸造、瓷器上彩、传统绘画、雕刻和鎏金等。清代末年,这门技艺因皇权衰落和战争而流入民间,几乎濒临失传。建国后,大师们的努力使其得以复兴,并在安庆市宜秀区得到发展。
制作过程复杂,有设计、铸胎、修胎、掐丝、焊丝、点琅、磨琅等多道工序。产品特色体现在胎体厚重且器形多变,丝线优美且纹案变化无穷;琅面色彩斑斓光润诱人,无琅面部位雕刻精美;鎏金醇厚金光灿烂。
这类器物不仅具有高雅的宫廷气韵和帝王风范,而且由于其复杂工艺,其收藏价值极高。此外,它还融合了玉的温润与珠宝的光泽,以及瓷和金的细腻与灿烂,是中国传统工艺之最。
然而,这项民族技艺曾经一度式微,最终流入民间隐匿。如何将这一传承着历代御匠智慧的心血重新带给社会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美艺术?安徽省名人袁为祥在北京拜师学艺,并创办了公司,将这一技艺成功挖掘并保护,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他致力于发掘和弘扬民族传统工艺,一直取得显著成就,为当代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司生产的大型仿古鎏金铜器及其他作品畅销国内外,同时获得国家级奖项,是中国现代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未来艺术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