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二自然中的悟道经典语录

文中提到,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未耨之所刺七智反,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不曾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其所盗岂独其国也?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因此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是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 之身乎?

文章接着提到,即使是善人,也难免受到大盗的影响,因为天下多的是小人,而少的是善良的人。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那郸围,这些都是在讽刺那些只懂得表面的知识和做作的仁义。

文中还提到了楚方伐鲁以其酒薄,而梁乃伐赵以鲁不得而援也,这些都是用来说明即使是国家之间的战争,也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智慧才能取得胜利。而且文章指出,只有当人们能够了解和应用这些深层次的知识时,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不再成为被动受害的人。

最后文章总结说,即使是最好的法律和制度,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民去理解和遵循它们,那么这些法律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会说“鱼不可脱於渊”,因为只有让人们保持对自然界本真的认识,他们才能真正地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被外界因素束缚。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各种比喻、寓言和哲学思考来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只有当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并应用自然界的规律时,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并建立起一个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此外,它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以及如何通过个人行动来抵御外来的侵扰或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它并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讨论,而是探索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何培养一种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以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