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人们常说松口声“软过糯米羹”,而松源声则“硬过棺材钉”。从地理位置看,松口和松源相邻,但他们的语音差异却很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软,而松源声则比棺材钉还要硬。
如果我们谈论整个梅州,那里的客家话最硬?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五华以石匠之乡闻名,“打石头”是一种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男子才能胜任。历史上,“五华阿哥”的多样性使得这个称号流传开来,从最初形容工具和石头的坚固,逐渐扩展到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个性。
虽然兴宁与五华方言存在相似之处,但梅县人从未认为兴宁话“硬”。这是因为尽管两者有明显差异,其抑扬顿挫还是基本一致的。这可能导致很多客家人对兴宁话印象为搞笑,因为自媒体视频流行时,大部分搞笑视频都是由兴宁方言制作,这反映了兴宁人的天性幽默、口才好。
那么,在客家方言中哪个地方最“软”?许多人会无需深思就答复是绕绕韧韧的梅县“松口声”。 松口声音调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声音,与梅城话有明显差别。清末民初,当粤东、闽西的客家出海至南洋时,松口成为必经之站,因此其自信底气十足。而随着水运衰退,虽然其繁荣早已成为往事,但其方音依然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曲艺方面,有著名谚语“我山歌出于松(从)口”。
因此,对某种语言是否为“硬”或“软”,并非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声音特征,而是受土地历史、经济及个人主观印象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形成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