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52年的杭州妙智庵,一位少年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家庭,却选择了与功名取仕、商业发达相反的道路。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后来结缘佛学,在王朝更迭的时代中,他开始思考如何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调和。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开始。这时的道衍已经十余年云游四方,对内心有了新的思考。他重新回到了社会,并开始以“出世”的眼光看待“入世”,重新调整自己的修行。在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著名相士袁珙,袁珙预言此人必是刘秉忠一流人物,而刘秉忠则是元朝辅佐忽必烈的大臣,以精通佛道著称。
1382年,当朱元璋去世时,他要求各地藩王尽表孝心,将皇后的灵柩运往北京诵经修佛。道衍因而见到了朱棣,并向他推荐了一顶白帽子,即皇帝之冠。随后几十年间,朱棣和道衍成为君臣主辅,为大明王朝定下永乐舞台。
1402年,朱棣登基改元永乐,但他的心里并不长乐。他一直挂念着曾分封给他的“龙兴之地”,如同燕子的物候归来。1420年,在一片争议声中,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此举违背祖制,但为了正视听,他必须营建北京城以正其名。
紫禁城首先通过阴阳五行构建了宫城的人伦格局,其设计体现了从人伦到天地之间的阴阳奥秘,由外至内构成外坛庙——中城廓——内宅院三层天地阴阳格局:外圈层天日日月环绕,有五色大地生长五谷丰登,有太岁护佑下的江山永固;万岁山导引金水河环抱宫殿;北部两门分别为德胜门和安定门,而南面由永定门、右安门、左安门三点一线形成京都防卫意向。
前朝三大殿显示了立于天地显赫王权,为人丈夫后寝后三宫则是男女室闱隐秘。在迁都之后,不仅奉天殿被烧毁,还有檐角被雷电击垮,这些事件让朱棣意识到可能遭受天谴,最终对此事严厉处罚并禁止再提迁都不当。但嘉靖皇帝即位后,再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清代顺治皇帝又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变化体现了文武兼治的心理需求。
紫禁城中的交泰宫作为龙穴,是面南而王的地方,它代表乾坤二气交汇,也象征着男女媾精化生的原理。而乾隆皇帝将二十五宝印章藏于此,可见其重视程度。此处建筑单檐四角攒尖形象取天圆地方,更有《交泰铭》指示:“恒久咸和”、“关雎麟趾”等精彩对联,无疑增添了一份浓厚文化气息。此刻,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宅经》所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紫禁城确实体现出了这一点,让我们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明帝国中心感受那份古老而深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