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二自然中的无为无不为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肩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檐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

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

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未耨之所刺七智反,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不曾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其所以得天下亦非独其国也,并与其圣智法以自恣,而身处尧舜安,小国莫敢言,大国莫敢诛,只有十二世得齐。

此等情形,便见出愤悱雄猛处,与古今中外,无往而弗显的奇特风采。朕,我开也,是探手取物的意思;发,也是开启的意思,用来比喻鼠窃豹走的小偷,却用六字来表达,这可不是文言文的写作方式啊!

缄 縢 是绳结,是要把东西绕起来;摄 是缠绕,一种保护措施;扃 是管钥,是门锁上的钥匙;鐍 是锁,是锁上用的铁条。这都是世间常识,以防止小偷偷窃,但当真正的大贼出现时,他们却会带着这些东西逃跑了。这就是田氏篡夺齐国的事例,用私人的钱财借助公家的力量入侵国家,看看《左传》怎么说,那就是利用圣人的知识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到了战国时代,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的,所以庄子就用这类比喻来说明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

尝试去思考一下:世间那些被认为最聪明的人,有没有可能并不是什么都懂呢?那些被尊称为最伟大的先贤们,又有没有可能他们的一些行为其实是不合理的?

他给出了一个答案:

昔日龙逄斩首,比干剖肚苌弘胣肉纸反,都因为他们勇敢、正直,却仍旧遭受惨死。而四位伟大的君子,因为他们勇于正面冲突,最终不得善终。而且,就连那些强大的暴君,也问过跖:“能不能也有道德?”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事情是没有道德规则可循吗?”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五个原则——意志坚定(妄意室中藏),勇气(入先),义务(出后),知识(知可否),以及仁爱(分均)。如果一个人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那么即使再聪明,也无法成为成功的大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依赖于“圣”的道路行事,而且即便是最坏的人,如果掌握了“圣”的知识和方法,也能达到目的。但这并不是一种高尚或正确的事情,它只是现实的一种体现。

然后他又提出了一点批评:

对于那些自认为非常了解天下的人们来说,他们对待周围的事物太过敏感,对每一次变化反应过度。如果你像老虎一样捕捉到猎物,你就会得到它们所有。你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让你的情感操控你,让自己陷入混乱中去寻找意义。

接着,他用了一些比喻来解释他的观点:

斗斛权衡符玺仁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建立秩序和规范的手段。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即使是最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性,就同样是一场空谈。当法律失去了它最初应有的功能,而变得仅仅是个工具用于控制别人,那么社会就会进入一片混乱,从而导致人民之间发生更多争执和斗争。此时,我们需要回到更本质的情感联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纯粹,不再由复杂的规则束缚。

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思想:

绝对信任个人判断能力,将会停止所有形式的犯罪行为,使人们摆脱烦恼与痛苦,从此在世界上找到平静与安宁。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会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这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没有竞争,没有欺骗,只有共同理解和尊重。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弃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障碍阻碍我们前进。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些习惯,然后重新开始,或许就能看到不同的未来,当大家都不再追求金钱、地位或者其他虚幻目标时,当人们只关注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