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二自然中的无为而不忘为

世人常说知者,守财如虎,防盗如城。然而大盗至时,却是负匮揭箧檐囊而趋,其心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故尝试论之,有不知大盗积者乎?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昔日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未耨之所刺七智反方二千余里,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而何曾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不独其国也,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

庄子以此喻天下,大略言,无为而无不为,此乃自然的规律。世俗所谓知,本是鼠窃偷闲的大计,但当巨贼来临,便弃旧换新,再也不愿意留下任何痕迹。这便是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他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不做过多的努力和规划。

古代四位贤臣龙逄、比干、苌弘、子胥虽各有聪明才智,但最终都因忠诚正直被杀,这便说明了即使拥有高尚的品德,也难逃厄运。而跖则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因此,善人不得圣人的道不立,而跳梁小丑亦不得圣人的道不行。天下虽然少善多恶,但由此可见,即使在混乱中,只要能顺应自然,不去做过多的争斗,就能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那郸围,是非窃仁义圣知耶?这就是庄子的意思,他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唇竭”、“鲁酒薄”等形象手法来描绘一个极端的情况,从中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不争斗。

他认为鱼不可脱渊,因为渊水深广;同样地,大众不能知道太深奥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些知识。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从中体会到生命本质上的玄妙。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有人了解到,那些被称作“至德”的时代呢?从容成氏、大庭氏一直到神农氏,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文物。但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前面的历史记录,而后面的历史却仿佛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如同那个囊山寺前的穴一样,一切都隐藏在土壤下的秘密里待着我们去发掘。

总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庄子的语言风格,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同时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行为、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话题,最终指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不争斗。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了作者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一种批判态度,以及对于个人自由与内心探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