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诵读中的宇宙本源如原始黍米之珠静默中诉说着万物的起源

《道德经》中,元始天尊通过《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录了其说法之时,“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在场的男女百姓倾心皈依,来者如细雨密雾,无数而难以计数。国家人口多至半数,土地便开始下陷,不得不禁止。这时候,元始天尊悬挂了一颗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距地五丈高。然后他登上了宝珠,将十方的真神引入其中,让他们在宝珠内行走。

陈碧虚注释称:“旧说以珠表清虚之体,黍米馨香百谷之长。”这颗黍米形状的宝珠能包容众生,是因为它代表着宇宙本源,而非仅仅是一粒普通的粮食。在空中的状态,它不会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有如离开了尘世五欲的境界。

陈碧虚还指出:“元始开图,法教非一,或无为端寂,示物归根;或变化威灵,使人慴伏。而神通自在,真应无穷。”这说明元始天尊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以达到教育众生的目的。

此外,《度人经》描述了元始天尊用黍米宝珠容纳万有,这象征着宇宙本源。在道教中,以手捻黍米形象化的人物,即代表着宇宙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而后从这一点开始演化出整个宇宙和生命。这种比喻与科学理论相契合,因为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大爆炸之前,一切存在于一个极小、极密集且高度热量的情境中,然后扩张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星系和星球结构。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当所有元素都集中于一小块空间时,其密度非常高,就像道教中的那颗小巧的“黍米之珠”一样。